
2004年9月20日14时55分,斯文带着他对家人的深深眷恋和牵挂永远离开了他所挚爱的世界。四年来,他的音容笑貌和举止言行时刻萦绕在我们心头,使我们沉浸在对他的绵绵思念之中。
成斯文于1928年出生在武乡县监漳村。1945年年仅17岁,他毅然投笔从戎,离开太行三中报名参加了八路军,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南征北战,奋勇杀敌,是一位英雄战士。新中国建立以后,他被选拔为空军飞行员,先后曾任第一航校,第十四航校教官、空军飞行中队长、大队长等职。从军近60个年头,为革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正像国家民航总局及第十四航校领导在悼词中说:成斯文同志参加革命几十年来,对工作高度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为民航事业和学院建设及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全院教职工与广大学员的好评与尊敬……,但他在与家人接触中很少谈到自己的工作。更多的说的是他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所以在和他每次接触中令我们印象深刻的是他的思乡情结。他参军后虽然只回过三次家乡,但是他的思乡之情一直激荡在他的心头。不论家乡人去他家看望他,还是和家人、亲戚、好友通信通话中,他都要把他认识的村里人逐一问过,问他们家现在有几口人,儿女们干什么,生活怎么样等等。新文上大学时收到他的一封信,在信中专门问到本村几个困难户目前的生活情况,一年能分到多少粮食,够不够吃,过年过节时能否吃到白面……。甚至每一处地名,每一块田地他都问到,如长畛滩种什么庄稼,大门扇的玉茭每亩能收多少斤,北漳口的红薯、花生收成怎么样等等都要一一问个遍。至于他三次回乡探亲,每一次他都差不多走遍了监漳村的沟梁岭岔,南滩北滩,大河小河……。他拜访每一户农家,看望长者和病残乡亲。长治飞机场建成投入使用后,通往太原的航线是他开航的,他驾驶着飞机路过监漳上空时,他在几千米的高空摄下了监漳村的全景,并一直珍藏着这幅照片。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监漳是闻名遐迩的先进村,当时刊登有关监漳情况的报纸杂志,他都在外地设法搞到珍藏起来。时隔几十年后,当我们问到他你保存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时,他总是笑着对我们说:你们通年守着这块热土的人是理解不了我们这些远离家乡,长年奔波在外人的感情。对了,他就是凭着浓浓的思乡情结铸就了他的爱国精神,促使他放弃了快乐的校园生活,毅然决然报名参军走上抗日前线,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出生入死,奋斗几十年。
与浓浓思乡情结相联的是他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品格。早在50年代初,他在哈尔滨航校时他就在生活上一直接济一个家境较贫寒的姓马的工人,直到他1954年调离哈尔滨航校止。走之前,他还把在航校的所有东西留给了马某。到了十四航校后,他的这种乐于助人的作风还为众人所称赞,都说:“老成是个好人,”所以一些同事有什么困难都乐于找他帮忙。80年代初,一位在四川泸州工作的保德县的南下干部听说他与成都军区某某认识,就登门拜访他(其实二人还不认识)说:“想把他大儿子、儿媳调到成都”。他满口应承帮忙后,一直为此事跑了几个月,直到把事情办妥。家乡人有什么困难找到他,要他帮忙,他更是尽心尽力。80年代,一位成家的女婿要在深圳发展,把电话打到香港他家里向他借3万元钱,他一口答应,并亲自带上3万元从香港到了深圳亲手把钱交给他,并请他吃了饭。对于家乡他早年认识的一些贫困人,和远房亲戚,他每年都要寄些钱接济他们。回乡探亲,他更是这个2百,那个3百。1994年,他回监漳探亲时,不到半个月就把手头带的3万元花光了,临走时车票钱都是从景文处拿的。
他就是这样一个在自己心中时刻想着别人,想为他人做点事的热心人。他到那里工作,那里的同事,不论与他共过事的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都说老成是个大好人。所以,在他病重住院和去世后,来看望他的同事络绎不绝,有的千里迢迢从外地赶来参加他的追悼会。
斯文,你是带着许多未了的心愿与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你躺在病床上还叨念想在有生之年再回一次武乡老家看看,看看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每一块曾留下你脚印的土地,以及你所熟悉的亲朋好友。就在你知道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不久于人世时,你还不止一次地表示过死也要死在故乡的土地上;你还想在有生之年再回香港看看即将从你住所房前经过的高速铁路,还要到北京看看侄儿,要到东南亚,欧洲旅游;你还曾不止一次地说,要想亲眼看到由你出资编修的成氏族谱。现在我们可以告慰你的是由你发起,出资编修的成氏家谱,现已编纂完成,并出版。
斯文,安息吧!我们永远怀念你!并永远以你为楷模做一个诚实、正直、善良的人。(山西 政协武乡县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