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您好,请问是成立本家吗?”
“是啊,我就是成立本。”
“你好啊,我叫成立有,住在蛤蟆塘。我看了6月1号《丹东日报》文化版《寻亲部落》栏目,咱俩字辈谱一样,是一家人啊。”
“是嘛,太好啦。”成立本老人乐得合不拢嘴,自己修谱寻亲20多年,不仅对成氏渊源流脉了解越来越多,更在耄耋之年又找到了一份亲人。“这几天我就去,咱们见见面。”
一
成立本老人今年83岁了。他仍记得孩提时,长辈常对他说:“咱们家当年‘闯关东’时,失散了一支亲人。”言辞间不胜感慨。失散近百年的亲人如今在何处?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便被深深植入了寻根情结。然而,那时的他万万想不到,成氏一族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姓氏之一。
早在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对中国汉初姓氏源流进行研究,依据史料得出结论,成氏一族最早发源于岐山一带。据《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灭商,周武王封其弟——文王第五子叔武于成阝国(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其后人便以国为氏,称“成阝”氏,后又简化为“成”氏。
除岐山一支外,还有周代季戴受封于成邑(今河南范县西濮城北),也以邑为姓自称成氏。另有一支成氏出自“芈(mǐ)”姓,因春秋时楚国国君若敖有公子字成虎,其孙以其字为氏,即成嘉、成熊等。另据《北京录》所载,古匈奴部落各族亦有成氏;而据《宋书·夷蛮传》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也有成氏。因此,考据成氏族人的本源,要涉及到祖籍、民族等各个方面。
二
成立本小时候曾听长辈提起:我们来自山东登州即墨县。上世纪七十年代,成立本在东沟县干校工作,遇到了一个名叫成保和的人。因为同姓,老家又都在即墨,两人亲热地攀谈起来,但一论行辈,却对不上号。后来,成立本又遇到了一个名叫成淑平的人,约其父成惠玉会面,讲论行辈,竟发现两家行辈相符,其实是一家人。但因为有工作在身,成立本无法继续寻亲。
即墨成氏源于鳌山卫(今山东境内)成氏,始祖是明初武将成达吴,原籍云南省澄江府路南州。
元朝末年,天灾人祸频生,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成达吴便是此时参加了农民起义,带领自己的5个儿子,跟随朱元璋南北征战。及至朱元璋在南京称帝,成达吴因从戎有功被封为安邦公、昭信校尉、明威将军,并被任命为鳌山卫指挥使,族人即成为“族兵”,成氏在鳌山卫一带落地生根,开荒垦田,抗击倭寇。其后更荫及子孙,成家承袭指挥使共6世30人,成氏的一支人便在此时,落户即墨。
及至明亡清立,成氏仍然世袭鳌山卫指挥使之职。及至雍正六年,雍正帝诏令裁撤鳌山卫。当时成氏已有族人近千人,全部解甲归田,散处各地,其中一部分流寓关外,包括吉林柳河大牛沟、吉林蒙江县、抚顺腰截子、桓仁县二道黄岑子、彰武凳子沟、延吉汪青县等地。
三
修族谱是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具备一定文化物质条件,家庭共识,同心协力,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才能完成。成立本每言及此,都不禁感叹寻根的艰辛。
鳌山卫成氏出身行伍,明清时代没有家谱,但有宗轴(简单记录字辈)。清朝末年,成氏子弟成附生、成佾生根据宗轴世系和搜集旧闻史料撰成谱牒书稿,其后60多年再无人续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成氏又邀集族众代表议定修谱,逐户查访搜集史料,登记人口,在遗稿基础上充实补充,绘茔域,查碑碣、史料、传说故事、汇集整理、叙世系、订谱例、拟命名式……动用几十人,耗时近一年,才修成鳌山卫成氏的首部谱书,这部宗谱就是如今成氏寻亲认亲的重要依据。
然而,在文革破“四旧”时,族谱等物都被勒令烧毁。成氏各宗都千方百计隐藏了老宗谱,有的抄录下来珍藏,有的原封珍藏,成立本的三嫂姜学英把祖先名讳剪下来收藏……这些,都为后来成立本梳理成氏源流脉络,创造了最有利的条件。
四
1986年,成立本离休了,有了充裕的时间,才开始全身心投入“寻根”。但此时离即墨成氏闯关东已有150多年了,许多史料早被动荡的岁月湮没。成立本手中,只有一份简单的字辈谱。
清朝同治年间,列强来华,炮舰扣关,八国联军更侵入北京城,一时间,天灾人祸,灾民遍野,山东半岛更是连年蝗灾,饥民被迫背井离乡,开始了“闯关东”的历史。
成氏族人也在“闯关东”的人群之列。当时他们成群结队,肩担妻子,踏上了横渡渤海湾的客船。沿途经大连、庄河等地,成氏族人陆续下船,各奔前程。
成立本一支的先人登陆黄海北岸鸭绿江畔,落户在今东港市十字街镇黑山村大黑沟,支起窝棚,开始了佣工生涯。及至解放前,成家依然家贫如洗,成立本的父兄都靠做长工赚钱,勉强供成立本读书。成立本读了6年小学,终于成为这支人中第一个识字的人。成立本的长辈把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不仅希望他能走出地垄沟,光耀门楣,更希望他能找到当年失散的亲人们。
五
由于“闯关东”时人丁失佚,生活艰辛,成氏族人再没通过音讯。及至成立本“记事儿”时,长辈们悬念着的寻根梦想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痕迹,线索却已及其匮乏,连字辈谱到了“立”字,也再没有后续。事情的转机出在2003年。
2003年,成立本得知东港市小甸子镇有个成家沟村,便去当地找寻线索,沟通后发现他们也是从即墨来丹东,他又察看了成家沟成氏的老祖坟,葬了4辈人,从时间上推断也与“闯关东”时间基本吻合。但其晚辈为“保”字辈,与成立本家的字辈谱对不上,因此他估计是已经出了“五服”了。后来,成立本又通过查询电话号码,终于又找到前阳镇新江村和宽甸县杨木川乡两户姓成的人家,经过相互印证,几支人确认为同宗同祖,正是失散150多年才又相见相认的亲人。
2004年春节,成立本到从弟成立发家小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时,成立本提起寻找失散亲人和找谱书之事,侄子成吉实当即表示愿意参与。于是,叔侄二人经过一番商讨,认为成吉实经常出差,可以顺便在各地查找电话号码,成立本再通过电话进行初步沟通。第一次,成吉实到宽甸出差时在旅店查到了7个成姓的电话号码。成立本逐个拨打电话,与宽甸的成永春交流后发现,成永春一支正是当年“闯关东”时失散的那一支人!
叔侄二人由此大受鼓舞,再接再厉。成吉实几经周折,找到了吉林的成氏宗亲成翰波。经成翰波介绍,又找到了广东省阳山县《中华成氏源流宗史》编辑领导小组的成员成尚鸿。成尚鸿给成立本发来传真,内容就是各地成姓宗谱,其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袁义达教授给成氏宗史写的序,其内容直指鳌山卫成氏始祖成叔武的事迹,开荒垦田落户即墨等事与成立本家相传的经历更是不谋而合。
2004年5月17日,成吉实到青岛开会,就便探访了即墨市温泉镇成玉敬家,找到了《鳌山卫成氏族谱》。不久广东省阳山县成尚鸿又寄来了《中华成氏源流宗史》(上、下册)。
后来,成立本又开始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认识了河北省衡水市的成立娜。成立本到成立娜家对照了族谱,无奈成立娜家的族谱已残缺不全。而成立娜的直系亲属成玉开早年到北京工作,把一份族谱带到了北京。于是,成立本又到北京与成玉开见面,将成立娜、成玉开的两份族谱相互对照,拾遗补缺,并完善了成立本家族谱的部分内容。
由于鳌山卫成氏已四散各地,修缮家族整体的族谱几已无望,成立本与成吉实只好修缮字辈谱,在原谱20个字之后续编了40个字,以备东港成氏起名叙辈之用。但是,成立本仍没有放弃继续寻找亲人的愿望。修谱,只是寻根的一部分,更多的则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今年春天,成立本找到了西南海(庄河市长隆村成屯)一大支亲人。近日,他又通过本报《寻亲部落》,联系到了镇安区蛤蟆塘的一支亲人。
(来源:《丹东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