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屯,位于龙川河下游,一个河边的村寨。县音协主席成文显带着我来到村寨的中心,这里有几棵树干已被蚀空的高大古树,鹅卵石填充其间。古树下一条鹅卵石铺成的阶梯一直向上,伸向10来米远的朝门。朝门古朴而衰老,已经被雨水冲刷得残败的泥墙坐落在坚固的基石上,环绕着里面古老的房屋。
走进朝门,里面有一个大院,地下铺着石板,屋檐下是整齐的石料铺成的台阶,台阶上放着刚打完粮食用的大斗,木房的一面有一个被红砖封着的圆门,中间还有一堵像屏风一样很讲究的砖墙,据说是为隔断两排房子之间的视线而修筑的。
这是成世瑄的故居,至少也有数百年的历史。没有人为的破坏,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变得苍老颓败了。
成世瑄(1790年~1842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世瑄自幼聪慧过人,教一知二,加上父母的严格教育,14岁就在石阡府考上第一名秀才,23岁中举人。相传,世瑄准备上京赶考,经济拮据,向府城北门邱姓表哥借银两,表哥得知躲了起来,表嫂推说作不了主。世瑄说:“罢、罢、罢,世间只有钱为大,哪年当我中了榜,区区小钱算个啥。”世瑄没有借到钱,走到浮桥口盐船停泊处,这里有一饭馆,他倒在饭馆的竹椅上就睡着了。饭馆老板出来看到,想起昨夜梦见一只老虎睡在这张竹椅上,心中惊诧。世瑄醒来,老板问明缘由,就主动给足银两,让世瑄上京赶考。世瑄在京中榜为官后,北门邱氏表哥破落,上京找世瑄,世瑄说:“哪个认得你北门姓邱的?”后来这句话在石阡及周边临县都成了俗谚。如不理对方,就说:“哪个认得你北门姓邱的?”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时年27岁的世瑄进京会考,中进士。同榜进士还有石阡府的张海澜、徐培琛二人,被时人誉为“贵州三杰”。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受翰林院编修,在司空署供职。1824年在京朝考绩列一等。次年任浙江衢州知府,9月改任福州知府,一年后又调任杭州知府兼署粮道。治杭四载,殚精竭虑,大小毕举,弊绝风清。道光十年(1830年),朝廷拟派成世瑄任台湾道,不意其父殁于杭州,循礼守孝3年,孝满,清世宗先后在圆明园勤政殿七次召见,即任命宁夏知府,后升江苏、安徽粮道、河南按察使司、旋代理布政使司。其间平反冤狱200余起,多次得到皇帝的褒扬。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江宁(南京)布政使司,时值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军进攻,次年8月,夏门陷落,10月海定陷落,接着浙江提督余步云闻风而逃。两江总督裕谦投海自尽,后由成世瑄署理两江总督。1842年,英军侵犯吴淞口和 镇江等地,成世瑄力主抗英,并亲自指挥部署,因军务紧急,用度浩繁,又遇江淮洪水泛滥,灾民无数,须筹措赈灾。诸事纷至沓来,数月之间,每日咯血数次,仍不敢偷安调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六月七日,力尽身颓,忧劳卒于任所,时年52岁。
成世瑄病逝后,遵照其身前遗愿,将灵柩溯长江而上渡船进乌江经龙川河回到故乡石阡府,葬于城西北15公里的大沙坝风洞坡成氏墓地。在了解成氏家族的过程中,曾听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成世瑄在外为官的这些年中,一直是成世瑄的二弟成世瑾在家管理家务。成世瑄病故,从南京将灵柩溯长江而上渡船进乌江经龙川河回石阡府,先葬于大沙坝对面覃家寨竹林。事后有人在其母面前说:“二老爷(世瑾)不安好心,将哥(世瑄)葬在牛滚凼里。”老太君听后欲迁坟改葬。成世瑾说:“我决无害大哥之意,若要将哥迁葬他处,则今后我来填这一坑。”老太君请人重新看地,又将成世瑄的灵柩移葬在风洞坡今墓处。成世瑾病逝后,仍葬于原成世瑄先葬的坑内。墓系卵石砌成,竖灵牌碑一口的简易坟茔。故在成世瑄父母、妻妾、弟子的墓群内找不到成世瑾的坟墓。
世瑄五弟成世理,嘉庆已末年十一月十三日生。道光已酉拔贡,甲午举人,甲辰大挑一等,分发山西历任赵城、武乡等知县。终养回籍。咸丰甲寅年奉旨团练剿办苗教。葬牌头(最左边的墓)。
成氏墓群由10多座墓组成,包括风洞坡、烟岗岭、牌头、雪峰塘等四处,占地灯5平方公里,内有成世瑄墓、曾祖父墓、父母、妻妾、孙、弟子等墓。多所墓均用六棱石包成,墓首建牌楼形三镶石碑,碑顶宝瓶式或垂脊式。抱柱或刻对联、或刻龙纹,镂工精致。书题多为当时翰林学士,书法造诣颇深。墓群内有石狮,石凳,镂空石雕坊,石桅杆等,气势雄伟。墓内及四周浓荫掩映,凉风透骨,游览成氏墓群,欣赏优雅环境,鉴赏古人书法艺术及雕刻工艺不无裨益。
1958年大炼钢铁,该处四周古树翠柏全被砍去,墓地四周及沿途石料文革中被移作它用,至今已荡然无存。更可憎的是一些谣传:说成世瑄是因贿赂而被皇帝错杀,皇上后悔又给成世瑄补了一个金脑壳。还说灵柩从长江运来不止一口棺材,而是几口,让人找不到哪一口是真正的成世瑄灵柩。这给垂涎三尺的盗墓者提供了诱饵,于是他们在文革末期就炸墓盗金脑壳及殉葬品。若干年来成氏墓群曾多次被盗墓人挖掘,成世瑄父母墓已被挖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刚被掘的墓室灌水,尸骨衣裙一片狼藉。据说,盗墓者后已被缉拿归案。
(发表日期:2007年5月31日 资料来源:石阡县政府网 编辑录入:熊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