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亚平自述家书背景】
我的父亲成冲霄(1917——1991),河北省永年县人,1938年5月参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曾任第12野战军政委、军长,南京军区后勤部部长,南京军区党委常委等职。
父亲是一位典型的职业军人,他严肃、内向,一丝不苟,既有军人的威严又不失其儒雅。从小到大,我很少能见到他的身影,成年累月他不是下部队就是去农场,不是看地形就是去演习场……,总之,在我儿时的印象里,父亲留给我的只是一个匆匆而去的“背影”。
1991年9月,父亲在经历了六年之久的病痛折磨以后永远离开了我们。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我意外的发现了父亲于战争年代写给母亲刘时芬的十几封战地家书。信中描述了百万雄师过长江,千里追击国民党残匪,解放江南苏、浙、皖三省,千军万马挺进大西南,解放重庆以及抗美援朝参加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等的战斗经历。这些珍贵的书信距今已近60年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以及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的战史和军史,同时也真实地记录了战争年代一个军人家庭的情感世界。
写上面第一封信时,父亲任第二野战军12军34师101团参谋长。12军是刘邓大军的一支劲旅,它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
1948年5月改番号为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在解放战争中它作为二野的主力,首战上党,三出陇海,横跨黄河,转战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逐鹿中原,打了不少硬仗、恶仗。据载,在国民党国防部的档案中有这样的一段记录:“刘伯承匪部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政委杜义德。下辖三个旅:十六旅旅长尤太忠,十七旅旅长李德生,十八旅旅长肖永银。该纵,长于攻坚,指挥及纪律均佳,匪称之为主力纵队。”
六纵司令员王近山伯伯是一员虎将,特别善于打硬仗、恶仗,被誉为二野的“朱可夫”。他手下的三位旅长:李德生、尤太忠、肖永银叔叔也都个个能征善战,有勇有谋。尤其是16旅旅长尤太忠叔叔是父亲多年的老上级,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嘉陵江到鸭绿江,父亲一直是尤叔叔的部下。从小到大,从父母亲和他们的战友口中,我无数次听到“尤师长”这个称呼。他的长女尤兢长我几岁,为人低调、平和,多年来我们一直保持着纯洁的友谊。
1949年1月,父亲所在的部队刚刚打完淮海战役,正在安徽蒙城地区休整。2月初,中原野战军奉命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父亲所在的六纵改番号为12军,隶属第三兵团。2月下旬,12军正式接到渡江作战的命令,负责安庆以东地区的渡江任务。3月初全军由蒙城出发,以三天的行程转移至安徽寿县、凤台等地待命。此间,父亲于3月16日曾给母亲写了一信,在信中父亲这样写道:“我们由蒙城已转移到风台休整,预计于最近将要南进,再通信可能到达江南以后了。”
而此时,我母亲则跟大多数女同志一起,带着我2岁的姐姐拂晓随二野女子大学转移到河南洛阳以东的巩县孝义镇。此次父母于蒙城分别,直到一年以后的1950年春天才在大西南的重庆团聚。
4月初,12军奉命挥师南下,由寿县、凤台开赴安庆以东的枞阳、石矶口等地。四月的江南正是春雨绵绵的季节,对于绝大多数是北方人的12军将士们来说,既不懂水性,又不熟悉地形,要在短短的二个星期之内做好一切渡江的准备,任务复杂而艰巨。针对部队中出现的畏难情绪,军长王近山严厉地告诫部下:“12军在太行山起家,在陆地上可以逞英雄,现在面对滚滚长江,难道我们能被吓倒吗?”他要求全军指战员立即开展水上练兵,尽快的从“旱鸭子”变成“水上蛟龙”。父亲这个从太行山走出来的“旱鸭子”就是那个时候学会了游泳,并且技术很不错,蛙泳、仰泳都能游。记得80年代我和父母在北戴河疗养时,父亲已60多岁了,在海里还能游上一、两个小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